查看原文
其他

城读 │当列斐伏尔的预言成为现实: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

2017-05-12 Neil Brenner 城读

130


当列斐伏尔的预言成为现实: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



Neil Brenner主编《内爆-外爆: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一书,批判当前城市中心主义的方法论,推动城市研究理论的范式转移:从“城市中心主义的方法论”到“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


Neil Brenner (ed.) 2014. Implosions/explosions: towards a study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 Jovis Verlag: Berlin.

 

Source:

 

列斐伏尔的预言

 

四十多年前,列斐伏尔《城市革命》一书开篇提出一个富有争议的假设“社会已经被完全城市化了”。尽管他把完全城市化视为一个虚拟的研究对象——一个正在出现的状况,而非已经实现的现实——但他认为,完全城市化已然发生在1960年代的西欧。

 

列斐伏尔把资本主义城市化过程概括为“内爆—外爆(implosion-explosion)”,形容资本主义集聚经济形态与更广阔的领土、景观和环境的转变之间的相互递归联系(mutually recursive links)。



在《城市革命》第一章,列斐伏尔使用“内爆—外爆”描述广义集聚的历史地理转型将会导致世界范围内完全城市化的出现,“城市集聚、农村人口迁移、城市肌理的延伸、农村完全由城市主导”。当到达临界点时,完全城市化将不再是假想,而成为现实。

 

列斐伏尔进一步预言,当完全城市化在全球尺度上实现时,即意味着城市肌理(即使是分散的)将会不息地与整个世界交织在一起,包括陆地表面、海洋、大气和地下,这些领域将会被直接工具化和功能化(instrumentalized and operationalized),用来服务于贪婪追求工业资本主义增长的目的。

 

当列斐伏尔的预言成为现实: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

 

列斐伏尔“完全城市化”的预测,今天已经在全球意义上成为现实,这一现实要求城市研究进行根本上的理论范式转移,从对城市形态的分析转向对城市化过程的分析。从列斐伏尔的理论出发,哈佛大学城市理论实验室主任Neil Brenner主编《内爆-外爆:走向星球城市化的城市研究》(Implosions/explosions: towards a study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一书,批判当前主流城市中心主义的方法论,推动城市研究理论的范式转移:从“城市中心主义的方法论”到“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

 

本书封面是摄影师Garth Lenz拍摄的加拿大的油砂景观,而不是常规的大规模、密集、垂直发展的城市,意在指出城市化的星球化——油砂照片象征着星球城市化状况,资本主义城市化的驱逐、圈地和掠夺仍在继续,但是尺度扩大到整个地球,导致史无前例的社会破坏与环境毁灭。



本书共有34章,分为七部分,最后以列斐伏尔一篇短文结语:基础——城市问题;完全城市化——城市体验、场所和过程;星球城市化——序幕;城市化的历史地理;城市研究与城市意识形态;可视化——意识形态与实验;政治策略;斗争与前景。

 

本书在列斐伏尔假设基础之上进行扩展分析,讨论列斐伏尔完全城市化这一虚拟研究对象如何在当今世界范围以及特殊领土、区域和地方内实现,尽管这一实现并不平衡;此外,本书还讨论了星球城市化的智识、社会、政治和环境影响。

 

星球城市化的发展打破了长期形成的社会空间边界——不仅包括城市与乡村、核心与边缘、都市与殖民地、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边界,还包括城市、区域、国家与全球尺度的边界——因此产生的高度城市化景观的新形态,如果采用现有城市研究方法,不仅难以辨别其轮廓,而且难以对其进行理论研究,更别说在地图上画出其边界。为了分析星球尺度上的资本主义城市化的不平衡内爆—外爆,本书采用了一系列的分析和制图工具,取代传统二分的空间本体论(城市/乡村、城市/非城市、社会/自然等)。

 

从“城市主义方法论”到“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研究学科产生以来,城市问题始终是城市本质与城市化过程研究争辩的焦点。尽管研究方法论、分析焦点和政治立场各有不同,20世纪的城市研究都把“城市(The city)”作为主要的分析单位和调查场所。

 

主流城市研究把城市作为认识论中心,这一基调是由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奠基人帕克与伯吉斯在1925年出版的《城市》一书奠定的,此后在城市研究诸多领域里均为不证自明的前提假设。20世纪中后期,城市研究依旧把分析视角集中于“城市般的”、即点状、规模较大、高密度、封闭的社会空间单元。

 

这种城市中心主义不仅见于主流定量研究,例如城市—规模分布、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等级体系;也见于1970-1980年代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研究;还见于1990年代的后福特城市、全球城市和巨型城市研究;1990年代后期及至21世纪的新自由主义城市、普通城市和后殖民城市研究,都难逃城市中心主义的窠臼。

 

上述种种城市问题研究的方法具有两个共同点:1)记录在较大领域之内的城市般的居住类型的形成过程;2)使用一个定语去描述某种社会空间亚类的城市类型,例如重商、工业、福特主义-凯恩斯主义、后凯恩斯主义、后福特主义、全球、巨型、新自由主义、普通、后殖民等等不一而足。

 

无论20世纪城市研究领域怎样争论不休,各种名词层出不穷,始终有一个基本共识:城市的研究问题从根本上体现于城市,城市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居住类型(规模、密度和异质性),使之区别于其他非城市的居住类型,例如存在于城市之外的农村或自然。本书将这种认识论称之为“城市主义方法论”,在城市过程研究当中,把城市隔离出来,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城市。

 

在全球城市化动态发展状况下,继续采用形态论的或者人口中心的方法会把城市研究引向歧途。只考虑世界最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或者只考虑城市般的居住类型如何在地球表面复制,都不足以理解当前的城市化过程。传统的腹地或农村概念也不足以充分理解扩张城市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弱势的、边远的空间被圈起来,规划设计为支持世界大城市、巨型城市区域内资本、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空间集聚的功能性区域。

 

城市/非城市二分类型会模糊支持城市增长的圈地、掠夺和社会生态破坏过程,而这一过程发生在非城市,或者说是城市的“功能性景观 ”。这些功能性景观可能不具有城市的密度和人口规模,但他们通过提供原材料、能源、水、食物、劳动力、或者通过物流、通讯和废物处理等功能,为支持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来源:http://proof.nationalgeographic.com/2014/08/29/garth-lenzs-abstract-energyscapes/

 

我们需要新的理论视角去理解不断演化的集聚过程和功能性景观之间的相互递归关系。因此,本书提出“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所有这些不同的社会空间形态,诸如腹地、垃圾填埋场、采矿场等,对于当代城市化过程而言都是“内部”。

 

本书挑战既有的城市定义,即把城市视为“有边界的、点状的、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单位”,而采用地域分异、形态多样的、多尺度的、强调过程的城市概念。本书希望超越占据当前城市研究认识论主流的城市/非城市的二元分类,发展新的城市理论,即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

 

下表总结了“城市中心主义方法论”与“没有外部的城市理论”的主要差异。



本书希望通过对城市化的新理解,有助于当前正在进行的斗争:反对新奥斯曼化、全球圈地、市场原教旨主义和全球生态掠夺;并且提出新的城市化模型,致力于重新占领和推动“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的作品”的民主管理。


城读相关阅读:

28.城读│城市的本质是什么?

32.城读│批判城市理论家如何看城市化?

33.城读│列斐伏尔怎样改变了城市研究?

58.城读│是谁拥有我们的城市?

62.城读│城市不是包容所有人,而是不排斥任何人

66.城读│移民是发展,而不是问题

75.城读│伦敦宣言:让所有市民享有良好居住的权利

92.城读 │ 驱逐: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残酷逻辑

99.城读│资本主义永恒的住房危机

100.城读 │ 公共住房的五个迷思

114.城读 │新旧城市问题之辩

121.城读 │大卫·哈维论“世界之道”:资本主义如何一遍又一遍地改变我们的世界

(点击文章标题,或进入公众号回复标题前的数字获取文章 )

城读 城市阅读的记录

 

微信公共订阅账号“城读”,每周推送城市阅读笔记

关注我们,请搜索账号 CityReads

或长按上方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